在線客服
行業資訊 | 2016-1-13
當沉淀了20余年的DR產業,遇上醫療事業大發展的春風,產業內站在風口的企業就滿天飛。然而,較低進入門檻的常規DR行業,吸引了各方資本進駐,結果不是蛋糕越做越大,反而是眾多“玩家”引火燒身。潮水逐漸退去,行業亂象原形畢露。DR行業如何復活?這還得從根本出發,回歸行業的價值本源,走技術創新之路,提升醫療診斷水平。
今年社會話題很多,有持續打虎、打擊IS組織、世界經濟下行,互聯網+,大眾創業等大話題吸引眾多段子手吐槽。然而,對于一個相對保守封閉的DR行業,也是多事之秋。今年DR行情很火爆,但是沒有幾個廠家真正感到高興;甚至大部分廠家痛聲疾呼:DR行業這樣走下去,必然要自取其命,中國DR產業已經做爛了;必須回歸理性,尋求突破以求新生。
一、風雨飄搖的中國DR行業
DR行業現實情況確實不太樂觀,眾多廠家正在火上炙烤。產品的同質化,導致價格戰頻發,最終拖累整個行業盈利水平持續下滑。這也導致整個產業鏈上的各方都大受其害,中國DR行業進入“輝煌的嚴冬”(市場總量持續增長,盈利水平持續下降)。
1、急劇膨脹的DR廠家。
國內品牌已經達到100多家,除了幾家是全國性經營的,絕大部分是只在幾個省經營的區域性品牌、甚至只進行項目運作的品牌;同樣,還要面臨國際品牌的競爭。目前在中國的國際品牌也有數十個,并且部分還是老牌企業,如西門子、GE、飛利浦、島津等。
國內企業還面臨一個致命問題:絕大部分無核心技術。100多家企業中,真正能夠做產品的企業不到5%,絕大部分企業都是注冊制(只注冊,依靠其他部件供應商提供產品組合拼湊)。這非常像刮胡刀市場當年的情景:當吉列發明自助式刮胡刀進駐中國,國內眾多廠家一哄而上模仿,緊接著就是大洗牌,最終中國企業潰不成軍,只有寥寥幾個技術創新者混跡于該市場。
簡單的復制模仿,山寨文化興起,結果就是競爭手段趨向單一:低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延保:終身免費保修;分期:免費試用、3年、5年分期付款;這些在很多行業聞所未聞的手段在DR行業累見不鮮。
產品創新成為稀有:一個新興行業的良性發展本應帶來一系列的產品創新、眾多的發明與專利會應運而生,但是中國DR行業的創新絕大部分停留在模式創新:大家都是基于中國市場這個蛋糕如何去分做文章,而不是思考如何提高中國人的健康水平,如何參與全球蛋糕分配。
居于上述因素,DR行業毛利水平大幅下降。競爭的無序導致企業的整體利潤水平急劇下降,呈現出賣得越多虧得越慘的窘境,然而,企業想僅僅通過模式創新來力挽狂然,結果卻是無濟于事,現金流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然后促銷手段就更是層出不窮,惡性循環就此上演。
2、備受煎熬的行業價值鏈各方
麻痹的上游供應商。
面對如此巨速增長的DR市場,探測器、球管等部件廠家都加足馬力,擴大產能,以滿足表面繁榮的DR需求。然而國內主要的部件廠商在新技術的投入實際是不足的。在過熱的DR競爭中,相互之間也是以吃定現有市場為核心目標,在新技術上實行自我麻痹。
煎熬中的渠道商。
遇上火熱的市場,本來是貿易商喜大普奔的事情。但是,面對同質化競爭的局面,最受傷的首先是渠道商:產品同質化、價格透明、廠家把壓力下移給渠道,DR成為很多渠道商的雞肋。由于產品無競爭力,導致競爭手段畸形,被迫使用融資手段增大銷售砝碼,企業資金的運作效率急劇下降。同時,面對急劇惡化的市場,為保證基本市場份額,被迫增大人力投入,企業的人均效率急劇下降。競爭的無序導致企業的整體利潤水平急劇下降,而面對DR生產企業的85%以上虧損的局面,渠道商的利潤水平也被迫急劇下降。
無奈的醫院。
100多年以來X光機的診斷方式沒有多少改變,廠家不專注于如何提升改進產品性能,提高診斷效果,而是思考如何弄些模式創新,增加其銷量,這讓諸多有追求的醫生對國內的廠家很不滿意,但是又很無奈。以拼湊為主要生產方式的100多家企業在市場上并存,對于醫院來說絕對不是福音,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買個陷阱,買完后找不到售后服務的廠家。售后服務已經成為行業丑聞聚集地。在沒有產品創新的前提下,所有的價格低、付款優惠、服務條款增加必定是由于以下原因:1、質量差;2、后期服務費用高;3、有高值耗材存在;4、虛假承諾;而這些,最終都是醫院受傷。醫院如果購買到性能不能滿足患者的診斷與治療要求的設備,患者肯定對于醫院會產生不滿,由此導致的醫患糾紛每年都有。能夠降低漏診誤診已經成為醫院考量國產設備的關鍵指標。
表面得利的病人。
貌似采購成本低了,診療費用就會下降,患者就會得益,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游戲規則中最后買單者一定是病人。剛剛談到的DR行業各種亂象,其實風險最終還是轉移到了患者。
比如設備不穩定風險:機器不穩定、售后無保障、甚至機器本身在診斷過程中對醫生與患者的傷害,都可能成為低端產品泛濫成災后出現的必然現象。
診斷技術不進步風險:人類在治病與殺人兩個領域的技術突破向來是追求極限的,絕對不會為了低成本而將就,但是幾十年不改變的傳統X光機診斷方法現在已經證明對于很多病例是有漏診風險的。
隱性高成本消費風險:由于DR設備的采購成本與使用成本低可能被引導去消費CT等其他更加昂貴的影像設備,最后反倒是增加診斷成本與治療周期。
從整個中國DR產業的價值鏈條可以看出,一場行業悲劇已經上演。一個才紅火了幾年的DR行業將如何選擇?是將中國市場做爛之后,讓外國品牌坐收漁利,還是冷靜思考,尋求新的出入,打一場復活戰呢?
推薦產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