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客服
行業資訊 | 2016-1-8
之所以用“尷尬”一詞來形容移動醫療項目的盈利模式,真正盈利的移動醫療企業并不多,所謂的盈利模式更像是在畫餅。于是乎,很多移動醫療大佬也紛紛用燒錢來形容移動醫療當前的競爭狀態,那么這些可能盈利的發展模式能夠讓投資者回血嗎?
我們不妨先來盤點下國內移動醫療企業主流的盈利方法。
其一,流量廣告。包括尋醫問藥、快速問醫生在內的一些老牌醫療信息網站,雖然在媒體上名不見經傳,依靠PC端的流量廣告卻也有著不錯的收入,至少目前都處于盈利狀態。不過,這種盈利模式恐怕還不屬于移動醫療的范疇,至少和移動醫療的故事內容有些許不符,事實上快速問醫生和尋醫問藥也推出了自己的在線問診APP,依靠PC的流量優勢在移動端的成績可圈可點,但在APP上顯然難以復制補丁式的廣告推送。目前來看,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等的主要利潤來源也是流量廣告,這種盈利模式本身就毫無門檻可言,也并非是可以打動投資者的利潤來源。
其二,流量分享。移動醫療的一個重要盈利思維就是流量變現,和多數移動互聯網服務本同末離。流量分享的形式有很多種,廣告只是其中的一個,在大數據時代,很多移動醫療企業都試圖通過大數據把流量倒給上下游的醫療服務。比如說可以把年輕女性用戶導向美容機構和一些女性疾病服務商,為醫療器材、醫藥廠商導入用戶,甚至可以利用入口優勢向醫院和醫生收取傭金。可是,就醫160曾因向女性用戶推薦香港的HPV疫苗而飽受爭議。一方面,醫療本身就涉及用戶隱私,本身就缺少醫療服務資質的移動醫療很可能遭致用戶的反感甚至起訴。另一方面,如果用戶體量上不去,所謂的流量變現仍是無稽之談,也就注定了醫療行業會淘汰不少參與者。
其三,O2O。這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上門送藥是O2O,春雨醫生等嘗試的線下診所也是O2O。一些掌握了掛號等入口資源的移動醫療玩家還在考慮導診、支付、診斷信息推送等一系列流程,從而打通服務醫院、患者、醫生的三段,一端是銜接醫院,一端是連接線上,并通過收取傭金等方式盈利,本質上也是O2O。百度利用百度外賣的騎士團隊嘗試了上門送藥、阿里也和滴滴一道試水了醫藥O2O,這類服務的大規模普及仍未出現,特別是在國內的醫療體制下,醫藥O2O的前景值得期待但困難重重。微醫集團等通過分級診療、互聯網醫院等嘗試更大層次的醫療O2O,這張餅能否畫完還不得而知。
其四,醫療保險。美國的凱撒醫療被不少移動醫療玩家所向往,2015年國內商業健康險領域可謂異常活躍,先是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與健康保險相關的通知、辦法,盡管不夠解渴,但已破土動工;另一方面保險公司積極試水,高歌猛進這一巨大潛在市場,其中平安集團和泰康保險算是其中的領頭羊。與之同時,移動醫療便成了保險公司謀求的合作伙伴,目前微醫、平安好醫生等已經和保險公司合作涉足醫療保險市場,但未來移動醫療能否成為健康險方面的主心骨還不得而知,在健康險之外,移動醫療還需要謀求更大的醫療保險市場。
除了上面所說的這些,移動醫療還在嘗試擴大在線問診的規模,從而向醫生收取服務費而實現盈利,在群狼環伺的情況下,能夠生存到最后的移動醫療企業才能真正嘗到這一甜頭。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醫療的門檻要遠高于其他行業,如果醫生們在醫院坐班時都要排隊掛號,他們還有精力去在線問診嗎?而那些門可羅雀的醫院和醫生,又怎能吸引到患者的興趣?況且院長們作為既得利益者,會讓移動醫療分一杯羹嗎?在線問診的爆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推薦產品
相關新聞